保洁阿姨:“这些铁疙瘩能收餐盒吗?”
未来图灵
走进世博展览馆南门的瞬间,我差点被人流推了个趔趄。
刚到入口处,一架巨大的飞机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飞机里坐着一个人,背后的观众们开始议论纷纷。一位男士信誓旦旦地对周边的人宣告:里面肯定是个机器人,这可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处都是高科技。
就在这时,飞机中的人似乎听到了大家的讨论,大幅度摆动了一下身体。瞬间,那位男士愣住了,他的表情从自信满满转为惊讶,嘴里喃喃道:原来是个真人啊!
在大众的潜意识里似乎已经相信机器人可以如此逼真地模仿人类,以至于需要依靠不自然的动作来确认人性。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里,人类反而成了最令人惊讶的存在。
图片未来图灵现场拍摄
技术展示转向哇哦效应
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热度堪称现象级。仅7月26日至28日三天,全网相关流量就突破23.6亿次。我们还听闻,一位知名的自媒体博主为了进入会场,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不惜在门口蹲守黄牛。据媒体报道,原本定价498元的通票,最高被炒到了2400元,足足翻了近五倍;而原价168元的单日展览票,也被炒到700元。
当下AI展览的技术展示越来越倾向于制造哇哦效应。
进入场馆后,我们发现人群大多都聚集在具身智能的展区。其中,宇树机器人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场机器人拳击赛正在上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说是里三层外三层也不为过。
图片王兴兴小红书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一位具身智能公司技术负责人透露:投资人都问我们为什么不安排表演,担心展示太单调。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来到了本次大会的现场,在被问及在宇树展台大秀跳舞和拳击后,网上质疑宇树科技在这方面开发没意义 的问题时,王兴兴回应称:这些人应该去看看行业,这是大家都在做的,不是只有我们。 在宇树科技最新发布的视频中,Unitree R1展示了翻跟头、拳击、格斗、倒立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并且强调 先运动再干活运动的多样性是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
机器人表演秀成为行业标配。
我们发现,除表演型机器人外,展会上也不乏专注精细操作的实用型机器人,如抓取物品、运送货物、拧螺丝、倒咖啡等。
在光鲜展示的背后,技术瓶颈依然存在。力反馈技术仍未突破抓鸡蛋不碎的难题,多数机械臂的展示都限定在预设轨迹模式,就像那台送零食的机器人,看似在流畅送零食背后,总有工作人员及时补位放回零食。
目前,在机器人展现自动化的高光时刻,仍需要人工填补技术空白。
人们急需实体的技术
排队领盒饭时,我无意中听到身后的保洁阿姨正用方言抱怨:这些铁疙瘩要是能帮忙把餐盒收了就好了。
在展馆的不远处,确实有一台能捡垃圾的机器人在运作,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它目前只适合在空旷的空间里移动捡拾,既做不了精细的垃圾整理,拿起垃圾时也无法保证餐盒不滴水,显然还达不到阿姨说的收拾餐盒的效果。
在数字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人们反而对物理实体的AI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兴趣。我们通过屏幕与算法互动已经太过平常,而一个能翻跟头的机器人却提供了某种可触摸的未来感。数字的虚拟性或许带来某种疲劳,虽然算法正在无形的改变我们的世界,但我们依然渴望看到技术有一个具体的身体,哪怕这个身体目前只能打拳击。
这种渴望在小红书博主U航爆火的视频里得到了印证。视频中,他与机器人对视,机器人能敏锐捕捉他的细微表情变化并作出反应。在现场我们看到有人掐它的脸时,它会瘪嘴、翻白眼,这种拟人化的交互让围观者惊叹。
有趣的是,我们在现场遇到了一家类似技术的公司数字华夏,其负责人透露,U航曾是他们的技术负责人,后来独立创业。而数字华夏的工作人员则向我们解释他们的机器人特点:我们以有温度的交互为核心,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表达习惯,适用于所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景。
当被问及具体应用时,工作人员举例说,他们的机器人已在银行、运营商等场景落地,甚至能像专业理财经理一样销售产品。机器人比人类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工作人员解释道,因为它没有推销意图,显得更客观。这种无功利性的特质,反而提升了成交率。
在银河通用展台,创始人王鹤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他指出,当前中国正面临比劳动力成本更严峻的挑战,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少子化危机。与日本80岁老人仍在开出租的现状类似,20年后中国将面临指数级放大的劳动力缺口。这个14亿人口大国既无法像日本那样依赖外来劳工,又难以承受劳动力价格飙升带来的社会成本。届时,如今几块钱的外卖配送费可能涨至几十元,整个服务业体系都将面临重构。
他提出,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下观察,当下头部企业年销千台的规模只是起点。按三年十倍的增长率计算,十年后千万量级的人形机器人将有效补足劳动力缺口。这个进程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必要选择,就像今天1万台机器人对就业市场毫无影响,但未来1亿台可能仍嫌不足。
在这场实体AI的狂欢中,保洁阿姨那句这些铁疙瘩要是能帮忙把餐盒收了就好了的抱怨是最朴素的价值指向。或许,技术的最终意义在于回应最普通人的生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