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以 “绿色・创新・高端・智能” 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BIO CHINA 2025) 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作为亚洲生物技术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行业盛会之一,本届展会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精英,全面展示了生物发酵全产业链的创新技术、前沿装备及未来趋势。以下是深度盘点的核心亮点:
一、规模与影响力升级:全产业链深度联动
规模空前:展览面积达50,000 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球的600 余家参展企业和超 45,000 名专业买家,覆盖生物制造、医药、食品、日化、能源等 28 个细分领域。展会从单一生物发酵领域拓展至整个生物技术生态圈,展品涵盖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技术装备,包括发酵罐、分离纯化设备、合成生物学平台、生物医药制剂、工业节能系统等。
国际化与精准对接:“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采购商数量同比增长 65%,同期举办35 场高端论坛(如合成生物学峰会、AI 驱动生物制造论坛、制药废水处理技术论坛等)和2 场百强买家配对会,促成技术交易意向金额超50 亿元,其中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达 35%,加速了产学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集中亮相:发布超 100 项高校及科研机构最新成果,覆盖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绿色制造等前沿方向,中科院、上海交大等 28 所机构带来太空微重力发酵、非粮原料转化等前瞻性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技术亮点:颠覆传统的核心突破
1. 合成生物学与 AI 驱动的生物制造革命
基因编辑与细胞工厂重构:首次设立 “合成生物学专区”,展示基因编辑、AI 生物设计及微生物高效生产平台。华熙生物推出微生物细胞工厂技术,通过基因编辑使透明质酸发酵效率提升 300%,医用级产品纯度达到行业新高度;凯赛生物展示生物基戊二胺全产业链,实现从原料到工程塑料的完整生物制造闭环。中科院团队研发的CRISPR-FERMENT 基因编辑工具无需引入外源基因即可改造工业菌株,成功将青霉素菌种效价提升至10 万 U/mL 以上。
AI 深度优化发酵过程:上海交大团队开发的ManuDrive AI 模型通过时间维度预测算法,在抗生素发酵中提前生成未来 130 小时的最优操作方案,突破人工经验限制,为企业创造亿级经济效益;亚波光子推出单通道 / 四通道在线拉曼分析仪 + AI 算法系统,实时原位分析发酵液成分,蛋白产量提升 30% 且测试效率提高 1000 倍以上。AI 机器人科学家系统(如汇像智能科技)进一步推动实验室自动化,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2. 绿色制造与低碳技术革新
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环保专区集中展示 MVR 蒸发系统、磁悬浮鼓风机、工业余热回收装置等节能装备。景津装备、天俱时等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使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 15%;中粮集团的非粮原料发酵技术以秸秆、果壳等农业废弃物为底物生产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降低 35%,缓解 “与人争粮” 矛盾。芬兰能源公司的生物电合成系统将发酵尾气中的 CO₂转化为甲酸,碳固定效率达 83%,结合德国厌氧膜反应器构建完全封闭的碳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与环保工艺:生物基材料(如菌丝皮革)、可降解包装及固废处理技术成为焦点。纺织行业 “菌丝皮革” 生产线利用农业废弃物培养真菌菌丝体,48 小时产出抗撕裂强度达动物皮革 1.8 倍的环保材料;发酵装备(如磁悬浮搅拌发酵罐)机械密封寿命延长至 5 年以上,余热回收系统满足车间 30% 用能需求,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3. 生物医药与高端装备智能化升级
前沿医药技术与工艺:抗体药物连续生产工艺、CAR-T 细胞制备工作站、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创新装备亮相。某企业的一次性系统缩短 30% 生产周期并降低交叉污染风险;以色列公司展示酵母菌合成酪蛋白技术,产出与人造乳蛋白完全相同的产品,减少 99% 土地占用和 75% 水资源消耗。疫苗、基因治疗(如 CRISPR 基因编辑药物)及 AI 辅助药物研发技术(优化靶点筛选、临床试验设计)成为生物医药展区核心亮点。
智能装备与自动化集成:合肥欧力杰的全自动生物发酵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度、pH、DO 等 20 余项参数,并支持与质谱、红外、拉曼光谱联动优化工艺;德国 GEA 集团全球首发智能发酵系统,通过 AI 算法动态调控参数,能耗降低 25%。膜分离、离心设备(如思勃分离技术的高速碟片离心机)、精馏蒸发系统等下游处理装备进一步提升产物纯度与收率。
4. 生物产品多元化与功能拓展
健康与美妆创新:医美原料展区展示酵母合成胶原蛋白(成本较传统提取降低 60%)、透明质酸微胶囊包埋技术(胃酸存活率提升至 89%);营养健康领域聚焦益生菌制剂、天然提取物(如植物源活性成分)及功能发酵制品(如运动康复蛋白、老年营养补充剂)。安琪酵母展出中国首个获批的微生物蛋白(Anpro®),高消化率(92.7%)和营养平衡性满足多元化膳食需求。
食品与农业应用突破:江苏企业推出模块化智能发酵平台,通过 AI 调控菌群活性将酱油酿造周期从 180 天缩短至 45 天,氨基酸转化率提升 27%;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业技术展区呈现高效微生物制剂与可持续种植方案。
三、核心趋势前瞻:重塑产业未来方向
1. 合成生物学与 AI 深度融合,驱动 “设计 - 构建 - 测试” 范式变革
合成生物学从概念走向产业化落地,AI 贯穿菌株设计、发酵优化到产物分离全流程。基因编辑工具(如 CRISPR 变体)、高通量筛选平台(多孔板拉曼测试系统 5 分钟完成 24 孔菌株分析)及数字孪生技术加速生物制造从 “试错研发” 转向精准智能创制,推动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2. 绿色低碳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 “双碳” 目标下,非粮原料替代、能源梯级利用(工业余热回收、MVR 蒸发)、循环工艺设计(碳捕获与生物转化)及低碳认证体系成为企业升级重点。政策驱动下,国家发改委规划到 2030 年建成 10 个零碳生物发酵示范工厂,推动行业向环境友好型智能制造转型。
3. 多领域交叉融合催生新增长极
生物医药 × 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细胞疗法与微生物合成药物结合,拓展疾病治疗边界。
食品饮料 × 健康科技:功能发酵制品(如后生元、特定益生菌株)、低敏 / 高蛋白替代食品满足个性化营养需求。
日化美妆 × 生物制造:微生物多糖、重组蛋白等天然原料逐步替代化学合成成分,推动 “绿色美妆” 变革。
环保 × 生物经济:工业废水高值化利用(提取生物基化学品)、固废能源化技术降低处理成本并创造附加价值。
4. 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加速
头部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 “研发 - 中试 - 生产 - 应用” 全链条服务(如合成生物学平台型企业);国际合作深化,技术、标准与市场互通促进全球化分工。展会推动的 “一带一路” 采购商增长印证了新兴市场对生物发酵技术的需求潜力。
四、总结与展望:从发酵技术到生物经济新生态
2025 上海生物发酵展不仅是一次技术与产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微生物细胞工厂重塑工业格局、AI 与绿色科技引领产业革命的里程碑。合成生物学与 AI 的融合正解构传统制造逻辑,绿色低碳技术重构产业成本与价值体系,而多领域交叉创新则不断拓展生物经济的应用边界。随着精准发酵、智能装备及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落地,生物发酵产业正从支撑食品、医药等基础需求,迈向解决资源短缺、健康升级、气候危机等全球挑战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及可持续发展将持续成为行业竞争焦点,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
参展第十六届济南生物发酵展联系:陈章 1 。5。 2-2 1- 2 7- 9 2 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