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说起杨振宁,街坊邻居们基本都认识,他可是在全世界都响当当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研究上搞出了不少重要的成就,但除了这些学问上的事儿,杨振宁身上更让大家伙儿操心的,还是他那套 “长寿的法子”。
杨振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到现在都快一百零三岁了,别看他这么大岁数,精神好得很,思路也清楚,不光能看书写东西,接受访谈交流也照样能行。
要知道,他在90年代的时候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可这事儿好像压根没对他造成啥影响,那这么说来,杨振宁能活这么大岁数的原因到底是啥呢?他有没有啥特别的法子呢?
杨振宁活到一百多岁,很多人都好奇他的秘诀,他自己说得很直接:最大的本钱是父母给的“长寿基因”,他觉得这比什么养生秘诀都管用,说白了就是天生赢在起跑线。
不过他可不是光靠“老天赏饭”就混到今天的,他的长寿除了基因好,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份天生条件当成责任,而不是资本。
他没有想着随便糟蹋,而是拿出科学家的严谨劲头,把身体当成一个需要精密维护的系统来管理。
从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每次检查他都认真对待,把各种身体指标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科学实验要随时记录数据一样,他明白只有实时掌握情况,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对各种所谓的神奇养生偏方从来不信,不管别人说得多神乎其神,他一律保持怀疑,他信的就是现代医学和科学证据。
比如,当心脏出了问题他没有拖延,更没想着去找偏方糊弄,而是果断做了开胸手术,对他来说这是理性的选择,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养生上他的态度特别一致:不迷信、不凑热闹,只认准有数据支撑的东西,保持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充足的休息,这些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别人追捧各种“保健潮流”,他却始终不为所动。
杨振宁的做法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核心特点:尊重事实,相信数据,做出理性的判断,他没有把“长寿基因”当成一切的答案,而是把它当成出发点。
天赋给了一个好的起点,但要想跑得远,还得靠自己不断的管理和干预,他靠着这种结合把先天和后天都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说他能活得长、活得好,并不是单纯依赖幸运,而是把天生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长寿方式。
很多人一提到理论物理学家,就会想到那种成天关在屋里研究公式、孤零零过日子的形象,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书和黑板,跟世俗世界没啥关系。
杨振宁确实有这方面的一面,他把读书当成保持大脑清醒和思维活跃的必需品,平时他和妻子翁帆经常一起在家看书,这是他们生活里最常见的状态。
书籍对他来说不是消遣,而是维持精神活力的根本支撑,靠这种方式他的大脑一直保持敏锐,没有因为年纪大就松懈下来。
但如果把他简单看作一个埋头学问、不理世事的老教授,那就错了,他的生活比这个要丰富得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什么“避世隐士”,反而很爱和别人打交道。
朋友们经常形容他是个“老顽童”,好奇心特别强,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他常常参加讲座、活动,哪怕年纪大了,也愿意站出来和学生、学者对话。
每当和年轻人碰撞思想,他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价值感,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和社会紧紧连在一起。
所以在他身上能看到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安静独处、沉浸阅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乐于交流,但他却能把这两种生活方式结合得很好。
对他来说读书和思考是给精神补充力量,而和社会保持联系、和年轻人互动,则是保持外部活力,这两者互相补充,谁都不可缺。
很多研究都指出,孤独对身体的伤害很大,甚至能和长期吸烟相比,杨振宁很清楚这一点🕐️,他既保持独处的深度思考,又避免把自己孤立起来,他用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巧妙地避开了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说到杨振宁晚年最受关注的一件事,那一定是他和翁帆的婚姻,当年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华人世界炸开了锅,各式各样的议论、猜测、质疑像潮水一样涌来。
外界几乎一边倒的关注,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换成任何一位老人可能都难以承受,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怎么回应,是不是会出来解释,或者反驳。
但杨振宁的态度却出乎意料,他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四个字:“心静自然凉”,在他看来养生不光是靠饮食、运动,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平和。
不过,他说的“心静”不是那种把自己关起来,不理世事的逃避,而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稳住内心的定力,外界再怎么喧嚣,他都没有跟着起劲,更没有和别人吵来吵去。
他选择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生活,把精力用在真正能让自己舒服、安心的地方,他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爱情是维持好心态的重要“药”。
和翁帆在一起后,他们的生活非常规律简单,一起看书、散步、聊天,这些细小的日常反而成为他抵御外界干扰的最大依靠,通过这种稳定的情感支持,他把生活变成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外界再怎么议论他都让自己活在一个有秩序、有温度的小世界里,这里的陪伴和温情,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那些刺耳的声音隔绝在外,他并没有逃避问题,而是用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来对抗外界的杂音。
这种方式让他的“静心”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他选择把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事物上,让内心保持能量和力量,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正因为这种心态,他在面对巨大舆论冲击时,依然能保持冷静和自洽,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所谓的“心静”,其实是一种生活智慧。
不和外界耗费口舌,而是把时间和感情用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对他而言稳定的情感关系和温暖的日常,就是最好的心理养护。
参考资料
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