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还没亮,手机就比人先醒了,几十个微信群同时弹出通告,手快有饭吃,手慢饿肚子。
这就是横店20万群演的日常,他们中有颜值出众的美女,也有三十多岁的光棍,都在这个造梦工厂里消耗着自己的青春。
看似机会遍地的横店,为什么成了青春坟场?这些追梦人的真实处境到底如何?
作者-山
青春明码标价的残酷算法
说起这事,得从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涨薪"说起。
工资从8小时120块"涨"到10小时135块,听起来是涨了,算下来每小时反而亏了2块7。
这就像老板给你发了红包🧧,然后告诉你要加班到半夜一样,表面功夫做足了,实际上你的时间更不值钱了。
根据影视行业协会2024年统计,横店影视城年接待剧组近300个,群演需求量同比增长15%。
数字会骗人,但生活不会。
十几平米的出租屋,用帘子一隔就是"豪华"单间,床挨着床,转个身都要小心别踢到室友。
买化妆品的钱也得抠抠搜搜地算计,有的女群演甚至拿快递箱裁成化妆桌,为了省下七十块钱换回一百块日薪。
账面利润只剩三十,还没扣房租,这就是她们的生存算法。
在这里,青春和容貌就是一种贬值速度快得惊人的货币。
你今天可能还是剧组里最水灵的小丫鬟,明天就有更年轻、更俏丽的姑娘来把你顶替了。
这份工作不是靠经验积累就能升值的,它靠的就是自然损耗。
一个月能有二十天开工就算祖上积德,满打满算也就两三千块钱。
多数人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等待里,把最宝贵的几年青春,耗成了剧组里一块模糊不清的人肉背景板。
等到脸上的胶原蛋白渐渐流失,也就到了该悄悄离场的时候了。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和一颗颗不甘心的心。
梦想成了最昂贵的精神鸦片
为什么明知道希望渺茫,还有这么多人选择留下?
王宝强和赵丽颖的逆袭故事,就像彩票中奖新闻一样,给所有人打了鸡血。
明知道概率比中彩票还低,成功的概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但万一呢?万一那个幸运儿,就是自己呢?
北京电影学院产业研究院指出,影视行业底层从业者面临"数字化替代"和"市场饱和"双重挑战。
可这些专家的话,在"万一"的魔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心态就像传销一样会传染,大家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把绝望包装成坚持,把认命说成是等待。
社会学家认为,横店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梦想经济"与"生存现实"的深层矛盾。
圈内人情关系早就把好角色内定了,微信群里抢的,永远只是当背景的活儿。
有些稍微好一点🕐️的角色,根本不会流到公开的群里去招募,都是副导演带着自己相熟的人直接进组。
你没门路、没关系,光靠在那儿傻等,等来的永远都是当人肉背景的活儿。
男群演的情况更加尴尬,三十来岁的单身汉特别多。
他们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等待,等群里弹出一条招工消息,等副导演喊出自己的名字。
一天十个小时,换来一百多块钱,再扣掉公会抽成,拿到手的更少。
这点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勉强维持,至于想谈个对象,想成家立业?根本不敢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己都朝不保夕,拿什么给别人一个未来呢?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谁也别嫌弃谁。
搭个伙抽根烟,日子也就这么混过去了,没人问你从哪儿来,也没人真正关心你往哪儿去。
租金一到期,交不上就走人,无声无息,就像从没来过一样。
当机器人️开始和人类抢饭碗
技术进步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等你发现的时候,大浪已经扑面而来。
2024年以来,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日产短剧超过200部,看起来机会更多了。
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根本是换汤不换药,活儿是多了,但报酬没涨,竞争反而更激烈了。
无非就是从以前一天等一场戏,变成了现在一天可能要抢三场戏,人更累了,但兜里还是那几个钱。
就像外卖平台一样,单子多了,但单价降了,看似繁忙实则更加贫困。
更要命的是,AI已经能批量生成虚拟演员🎭️,把真人脸"嫁接"到数字人身上。
某知名导演在2024年公开表示,未来三年内将大幅减少群演使用,改用数字化技术。
人工智能已经能批量生成特效场景,甚至能把真人的脸"嫁接"到虚拟人物上。
未来的群演,怕是连当人肉背景板的机会都没了。
相比好莱坞群演时薪15-25美元💵,横店群演时薪约2美元💵,存在显著差距。
但即便如此微薄的收入,也面临着被技术彻底替代的风险。
多位离开横店的群演反馈,转向外卖、直播等行业后收入反而有所提升。
横店当地政府已经开始推出群演职业转型培训项目,提供技能提升机会。
要么,你就得想办法给自己赋能,学点真功夫,比如武行、跟焦、道具,从纯粹的体力活往技术工种转。
要么,就得给自己设个止损线,尽早离开横店,别等着被时代抛弃。
韩国、印度等国影视产业对底层从业者的保障机制值得借鉴,但在技术浪潮面前,制度保障也显得力不从心。
预计未来5年内,传统群演岗位将减少30-40%,技术类岗位将增加20%。
多个省市正在建设影视基地,与横店形成竞争格局,分流部分群演资源,蛋糕就这么大,人却越来越多。
相关研究表明,群演群体的流动性极高,年均更新率超过60%,大部分人都是匆匆过客。
时代的列车不等人
选择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较量。
个体有追求梦想的自由,社会也有发展进步的责任,但当梦想变成了陷阱,坚持还是美德吗?
横店群演群体对当地经济贡献约占服务业总额的12%,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价值。
可这种贡献是建立在个体青春消耗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们既要理解追梦者的勇气,也要正视现实的残酷。
真正的关爱,是帮助他们看清路,而不是鼓励他们闭眼走。
横店需要转型,从"造星工厂"变成"技能培训基地",为从业者提供更多技能提升的机会。
个人也需要清醒,把青春投资在更有保障的地方,而不是把所有筹码都压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
专家预测,横店将逐步转型为"技术+创意"导向的影视产业基地,这是大势所趋。
当整个行业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时,个体如果还停留在靠脸吃饭的阶段,注定会被淘汰。
但这不是个体的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在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技术进步不应该以牺牲底层从业者的生存为代价,社会发展也不应该抛弃任何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关键在于找到个体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既要给追梦者以尊重,也要给现实者以出路。
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能否成为下一个王宝强,而在于能否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未必是失败者;那些选择坚持的人,也未必是勇士。
适者生存,不适者转身,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横店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结局。
结语
横店不缺追梦的勇气,缺的是理性的规划。个体的选择需要智慧,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温度。青春经不起挥霍,梦想也需要保险。
技术进步不可逆转,但人的价值永远不会被完全替代。关键在于找到新的定位,而不是固守旧的幻想。适者生存,不适者转身。
面对时代变迁,你会选择理性转型还是继续坚守?在追梦路上,你有过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