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同事整理会议记录,算是真切体会到了录音转文字工具的 “爱恨情仇”。之前常用的录音工具明明对着普通话发言,转写出来却总有些哭笑不得的误差 ——“项目进度” 偶尔变成 “想象进度”,英文术语 “deadline” 愣是成了人名 “戴琳”。最头疼的是部门那位爱说粤语的大姐,她的发言转出来常是连串模糊的文字,每次都得反复听录音核对,半天才能理顺意思。
后来和做运营的朋友聊起这事,她建议我试试其他工具:“你可以换个工具试试,我最近处理客户访谈用的一款就挺顺手,连客户带点闽南语的表达都能转清楚。”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找到了听脑 AI,没想到一用就发现了不少惊喜。
最开始担心转写要等很久,毕竟之前的工具常要等十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但打开听脑 AI 的录音功能后,屏幕上居然同步就有文字跳出来,实时转写的速度确实解决了等待的麻烦。有次录领导讲话,里面提到 “用户画像”“转化路径” 这些专业说法,转写出来居然都准确对应,不用再逐字核对术语,这一点🕐️比我之前的使用体验好了不少。
慢慢摸索后发现,它能做的远不止简单转文字。上周帮销售整理客户访谈,客户说着普通话,偶尔会冒出几句上海话的 “阿拉”“伐”,本以为转写会混乱,结果不仅这些方言词汇都被准确识别,内容里还自动把客户的需求、疑问、建议分了点。销售拿到纪要后说:“这样找重点太方便了,不用翻录音找‘预算问题’,直接看疑问部分就行。” 之前整理这类纪要大概要一个半小时,这次加上核对时间才花了 20 分钟,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
还有次听英语讲座,讲师是位带波士顿口音的美国人,本想录下来慢慢听,用它转写后发现,不仅口音没影响识别,还自动标了 “machine learning”“neural network” 这些重点词,甚至整理出了讲座的逻辑框架。复习时直接看这份结构化的笔记,比反复听录音省力多了,同学问起还以为我提前拿到了课件呢。
在准确率上,它确实减少了不少 “同音不同字” 的问题。之前用其他工具常遇到的 “项目” 变 “想象” 这类情况,在这里出现的频率低了很多。我特意试了段包含不少专业术语的讲话,整体下来错误很少,只有一处是因为我说话太快没说清导致的。它支持的语言和方言也挺多,我妈说四川话带点口音,教我做回锅肉时提到 “豆瓣儿”“断生”“起锅烧油” 这些词,转写出来和她说的几乎一致。把整理好的教程分享给朋友,她照着做出来还特意拍图说味道很接近家里的做法。
当然,使用中也遇到过些小情况。网络不好时转写会慢几秒,但很快就能恢复,基本不影响使用。有次录了两小时的会议,转写后想导出时发现默认存在云端,得联网查看,后来才发现可以下载本地文件📄,只是刚开始没找到入口。现在觉得云端存储也有好处,手机电脑登录账号就能随时看,不用怕文件📄丢失了。
其实用录音转文字工具,大家最在意的无非是转写准不准、能不能支持多样的语言场景、用起来顺不顺畅。如果之前用的工具在方言识别、实时转写或者内容整理上有局限,试试功能更全面的工具或许能少些麻烦。就像我现在处理录音转文字的工作,已经习惯用它来帮忙,毕竟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工具,用起来总会觉得更顺手。
上次部门实习生整理毕业论文访谈,有位受访者说闽南语,他试了几款工具都不理想,用听脑 AI 转写后居然很准确,他高兴地说终于不用熬夜翻录音了。看来无论是工作会议、客户访谈还是学习记录,找对适合的工具,确实能让这些琐碎的整理工作轻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