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相关举措,有助于加快形成更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推动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意见》出台,正是着眼于此。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前瞻谋划“人工智能+”工作着力点,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另一方面,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方面,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夯实“人工智能+”行动8大支撑。
以应用为导向,是弥合技术可行与规模应用鸿沟的关键。《意见》靶向聚焦企业提出的问题,突出让市场有方向、有信心、有体感、有加速度。具体讲,明确政策方向,明确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重点行动,建立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处理好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就业岗位冲击等相关挑战;强化发展信心,对内培育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新模式、布局智能原生新业态,对外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新模式;突出可感可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科研工作者、企业、消费者、人民群众、政府部门等不同主体均提出相应鼓励方向和支持举措,促进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注重务实管用,针对人工智能在应用落地中存在的重硬轻软、应用碎片化等问题提出系列举措,针对每个领域分别提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方向,形成各行业“人工智能+”思路主线。
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上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前列。近年来,广东陆续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意见》落地工作,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