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我坐在电脑前对着录音文件崩溃—部门会开了2小时,我举着手机录的音里全是空调的“嗡嗡”声、旁边同事敲键盘的“哒哒”声,老板说的“Q3重点推进的三个项目”被杂音盖得模模糊糊,我反复听了五遍才勉强辨清,最后整理到凌晨1点,眼睛都熬红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我闺蜜给我发消息:“你上次说的会议记录崩溃事儿,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记项目会,直接躺平。”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周四就用它测了场项目会—没想到直接“救”了我。
一、那些让我直呼“哇塞”的功能,全是解决痛点的
那天项目会有三个发言人:老板(普通话但语速快)、王哥(东北口音带儿化音)、新来的实习生(轻声细语)。我打开听脑AI的APP,点了“开始录音”,手机往桌上一放就没管了—结果屏幕上边录边跳文字,每段话前面还标着“发言人1(男性♂️,东北口音)”“发言人2(男性♂️,普通话)”“发言人3(女性♀️,轻声)”,甚至王哥说的“这事儿咱得铆足劲儿干啊”,直接转成“该事项需全力推进”,连儿化音都没影响识别准确率。
散会才5分钟,它直接弹出一份结构化纪要:分了“项目背景”“当前进度”“关键动作”“待办清单”四大块,待办清单里还标了责任人—比如“王哥:周五前提交供应商报价”“我:周三前整理客户反馈”,全是从对话里提炼的,甚至把老板提的“Q3要控成本”自动标成了“重点关注”。我对比了下原录音,100句话只错了2个词,还是“API接口”写成“API介口”,改个字就行。
更绝的是多语言和方言。上周和日本客户开视频会,客户说日语,我本来还等着翻译软件,但听脑AI直接把日语转成中文,还能一键切换“日语-中文”互译—客户说“納期を前倒ししたい”,立刻跳出“想提前交货期”,我当场就能跟客户确认“您是希望将交货期从8月15日提前到8月5日吗?”,不用再等翻译缓冲,客户都夸“效率高”。
最让我觉得“省脑子”的是AI问答功能。周五要给老板写简要汇报,我突然想不起会议里提到的“Q3预算分配”细节,直接在APP里问:“会议中关于Q3预算的内容有哪些?”它立刻把相关段落挑出来,还帮我生成了一段总结:“会议中提及Q3预算向研发部门倾斜20%,市场部门预算需压缩10%,用于投放新品推广。”我直接复制粘贴到汇报里,连改都没改—老板看了说:“这次总结抓重点了。”
二、那些“看不见但超有用”的技术,全是解决痛点的底气
后来我特意查了下,为啥它能这么“懂”会议?原来背后的技术全是冲着会议场景设计的:
-双麦克风降噪:我之前的录音总被空调声、键盘声干扰,但听脑AI用了“主麦+副麦”组合—主麦专门收人声频段(比如100-3000Hz),副麦专门抓环境噪音(比如空调的低频嗡嗡声),再用算法把噪音抵消掉。那天会议里,旁边同事在敲键盘,我事后听录音,键盘声完全没了,老板的声音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清晰。
-『DeepSeek』-R1技术:它用的是专门针对语音转文字的大模型,准确率能到95%+。我特意做了个测试:把之前崩溃的那篇录音导进去,原本我听不清的“我们需要对接XXAPI接口”,它直接识别对了;老板说的“把转化率提升5个百分点”,没写成“5个白分点”—要知道我之前用某知名工具,10句话能错5个专业词。
-动态增益调节:实习生说话轻,老板说话响,它居然能实时调收音灵敏度—实习生的“用户反馈里提到界面太复杂”,文字清晰;老板拍桌子说“这个deadline必须守住”,也没爆音,连语气词“啊”“呀”都没乱标。
三、这些场景用它,直接把效率拉满
现在我用听脑AI快两周,几乎覆盖了所有需要记录的场景:
-内部部门会:之前整理需要2小时(听录音+转文字+改书面语+分结构),现在2分钟出纪要,我只需要核对下待办责任人;
-跨部门协作会:上周和运营、产品、技术开对齐会,各部门说的重点不一样,它直接分了“运营部:需优化活动页转化”“产品部:下周上线新功能”“技术部:需协调『服务器』资源”,跨部门同步的时候,直接发各自的待办部分,不用翻全纪要;
-客户沟通会:和日本客户、欧美客户的会,直接实时翻译,不用等翻译软件,甚至能生成“客户核心需求清单”,我发邮件给客户确认,客户回“完全准确”;
-培训/分享会:上周参加产品培训,讲师讲了3小时案例,听脑AI直接把“用户案例”“功能知识点”“操作技巧”分出来,还提取了关键词“用户旅程地图”“AB测试”,我做培训笔记直接复制,比自己记的还全。
四、真实效果:我再也没熬过整理纪要的夜
最直观的变化是时间省了90%:之前整理2小时会议要2小时,现在用听脑AI,从录音到出纪要只要5分钟,甚至能直接生成给老板的“极简汇报”“待办清单”“关键知识点”—上周我用它生成的待办清单,直接同步到飞书,各责任人立刻认领,老板说“这次的跟进效率比之前高了一倍”。
还有信息传递准确率:之前我整理的纪要总漏重点,比如上次把“Q3预算倾斜研发”写成“Q3预算倾斜市场”,被老板骂了一顿;现在听脑AI提取的重点,我对比原录音,100%准确—它甚至能帮我自动标重点,比如“老板强调”“需紧急处理”,不用我自己画横线。
五、它不是“工具”,是“会议记录搭子”
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用户体验:操作就三步—打开APP/网页→点录音→收纪要,界面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连“会员开通”都在角落,完全不用学;而且多平台同步,我手机录的,电脑上直接编辑,还能导出Word、PDF、Excel(待办清单直接导Excel),对接我常用的飞书、钉钉,直接同步到工作群。
昨天我跟闺蜜聊:“你说这工具咋不早出?之前我整理纪要到凌晨的日子,全是眼泪。”她笑:“现在救你也不晚啊—你看你这周下班都能准点走了。”
其实我更在意的是:它不是“代替我做记录”,而是把我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以前我是“录音笔+打字机”,现在我是“会议内容分析师”:用它出的纪要,我能快速提炼重点,给老板提建议,而不是花时间听杂音、改错别字。
最后:它让我重新理解“工具的价值”
以前我总觉得“AI工具是辅助”,但听脑AI让我明白:好的工具是“解决具体痛点的”—它没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所有设计都冲着“会议记录的崩溃点”来:噪音大→双麦降噪,口语化→智能转书面语,找重点麻烦→AI问答,多语言沟通→实时互译。
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如果你是会议记录员,或者经常要整理录音,听脑AI真的能救你命—毕竟,谁想再熬凌晨的夜啊?”
昨天老板还问我:“最近纪要怎么这么快?”我笑着说:“秘密武器,帮我省了80%的时间。”他凑过来:“啥武器?我也要用—上次我自己录的会议音,听了三遍都没听清销售说的客户需求。”
你看,连老板都被种草了—这大概就是好工具的魅力吧:不用教育用户,用一次就懂。
反正现在我手机里,听脑AI是“钉在首页”的APP—毕竟,能让我准点下班的工具,值得拥有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