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上《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的时候差点崩溃—老师讲得像开了二倍速,一边翻PPT一边蹦知识点,我左手记笔记右手拍PPT,笔都快戳破笔记本📓了还是漏了三分之一内容。下课的时候看着自己写的“需求弹性=△Q/△P?不对,好像是百分比?”的歪歪扭扭字迹,简直想把本子摔在走廊的窗台上—这哪是笔记啊,分明是我混乱大脑的“涂鸦版吐槽”。
听脑AI体验入口:
好在前一天刚被同为“笔记困难户”的室友安利了听脑AI,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第二天上课前五分钟赶紧下载了APP。打开的瞬间我就松了口气—界面居然这么简洁,就三个大按钮:“开始录音”“导入音频”“我的纪要”,完全不用花时间学怎么用。
我把手机平放在桌角,点了“开始录音”,然后继续假装记笔记(其实是在偷偷观察屏幕)—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师的话刚说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计算公式”,手机屏幕上就同步跳出了文字,连我旁边同学小声问“这个系数是正还是负”都没漏!更绝的是,它居然能自动区分发言人—老师的话标着“发言人1”,同学的问题标着“发言人2”,甚至连后排传来的“借我支笔”都被单独标了“发言人3”。我盯着屏幕看了三分钟,确定不是幻觉—这玩意儿是把老师的声音“直接扒下来”变成文字了啊!
本来以为实时转写已经够救我狗命了,下课之后的“生成纪要”功能才是真正的“王炸”。我点了一下录音文件右下角的“转纪要”,本来以为就是把所有文字堆在一起,结果等了10秒,出来的是分点列得清清楚楚的结构化内容: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核心定义(附公式:Ed=(△Q/Q)/(△P/P))
二、弹性系数的三种分类(富有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及案例
三、影响弹性的四个因素(商品必要性、替代物数量、消费支出占比、时间)
四、下周作业:用弹性理论分析某奶茶品牌的涨价策略
而且!口语化的内容全被“翻译”成专业表达了—老师上课说“这个地方大家可别犯傻啊,别把分子分母搞反了”,转成纪要变成“此处需重点注意公式中分子(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分母(价格变动百分比)的顺序”;老师说“下周作业别写太长,抓重点就行”,变成“作业需紧扣核心逻辑,避免冗余内容”。我对着这个纪要愣了三分钟,比我自己花两小时整理的还清楚!
说到“精准”,我必须夸夸它的多语言和方言识别。上周我跟着做跨境电商的表姐去参加行业分享会, speaker是个韩国供应商,中文说得像“裹了层糯米纸”—听起来费劲,理解更费劲。我赶紧打开听脑AI的“多语言模式”,选了“韩语→中文”,结果实时转出来的文字比我表姐翻译的还快!更绝的是,这个韩国欧巴带点庆尚南道的方言口音,听脑AI居然也识别出来了—后来我翻设置才发现,它居然支持19种地方方言,连我老家的闽南语都能转(我试了段妈妈发的语音,“食饭没?”直接转成“吃饭了吗?”,精准到想哭)。
最让我“离不开”的其实是AI问答与创作功能。上周整理《计量经济学》笔记时,我对“工具变量法”的适用场景有点懵,直接在APP里输入:“刚才老师说的工具变量法,什么时候用?”结果AI立刻从录音内容里提取了老师讲的三个场景,还用通俗的话解释:“简单说就是当自变量和误差项相关时,找个‘中间变量’帮你修正—比如研究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用‘出生地的教育资源’当工具变量,因为它影响教育但不直接影响收入。”末了还帮我生成了一段对比笔记:“工具变量法 vs OLS回归:前者解决内生性,后者假设无内生性”,比我翻三遍 textbook 理解得还透!
我后来好奇查了下它的技术原理(毕竟学工科的有点“技术控”),才知道这些好用的功能不是“魔法”—双麦克风降噪是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环境噪音,再用算法把杂音“吃掉”;『DeepSeek』-R1技术让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能到95%以上(我对比过三次录音,真的就漏了个“的”字);动态增益调节更贴心—老师走到教室后面声音变小,它自动把收音灵敏度调高,完全不会漏内容。还有多平台支持,我现在电脑用网页端,手机用APP,笔记同步得比我室友的恋爱进度还快。
对了,我闺蜜是做销售的,她用听脑AI用得比我还溜—她每次跟客户谈单都开录音,结束后点“生成客户需求纪要”,直接提取:“客户关注:1. 发货时间(需72小时内);2. 售后政策(无理由退换期延长至30天);3. 批量采购折扣(100件以上9折)”,比她自己记的“客户说要快”“售后要久”详细10倍。现在她逢人就说:“以前整理客户录音要两小时,现在5分钟搞定,剩下的时间能多谈两个客户!”
说点“真实效果”吧—用听脑AI的这三周,我专业课笔记的完整度从60%涨到了95%,整理笔记的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0分钟。上周《应用经济学》小测,我直接看听脑生成的纪要复习,考了89分(全班第三!),老师还夸我“笔记做得有逻辑”—我哪好意思说,这是AI帮我整理的?
其实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它把“记录”变成了“思考”。以前我上课的精力全花在“记下来”上,根本没时间“听懂”;现在我只要盯着老师的讲解,偶尔补个重点标记,剩下的交给听脑AI,反而能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下课能直接跟同学讨论问题—这种“从‘被动记’到‘主动学’”的转变,才是最棒的。
我有时候会想,未来听脑AI要是能结合更多场景就好了—比如线上课程的实时笔记(我上周上Coursera的课,用它转了英文讲座,比字幕还准)、学术会议的论文摘要生成(我导师说下次带它去开会)、甚至是爸妈的聊天记录整理(我妈总说“你爸上次答应带我去旅游,你帮我记着”,现在直接录下来生成纪要,看他还敢抵赖)。
反正现在我包里永远装着手机(其实是装着听脑AI),上课、开会、听讲座都离不开它。以前我总觉得“AI工具都是花架子”,直到用了听脑AI才明白—好的工具从来不是“替代你”,而是“帮你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上”:比如把记笔记的时间省下来,多听老师讲的逻辑;把整理纪要的时间省下来,多思考知识点的联系;把翻译的时间省下来,多吸收不同语言的内容。
昨天我室友还问我:“你最近笔记怎么这么整齐?”我笑着把手机递过去:“不是我厉害,是我有个‘AI笔记搭子’。”她下载试用后,今天上课直接把笔记本📓扔抽屉里了—毕竟,谁会放着“又快又准又省心”的工具不用,去写“火星文”呢?
如果你也有“记笔记崩溃”“整理纪要头疼”“听不清方言/外语”的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我吹,它会让你发现:原来“抓住重点”,真的不用拼手速,只用拼“选对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