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小米手机无疑是消费电子领域的热门话题。
小米17全系开售仅5分钟,便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与销额纪录。
这样的成绩着实令人惊叹,从描述业绩的增长速度来看,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到某部美剧中不断叠加修饰词的“风暴女神”,有些戏剧性。
客观来看,小米17系列销量表现确实亮眼。
该系列机型搭载的『芯片』颇具看点,既有小米自身投资500亿元研发的产品,也有高通『骁龙』的新款『芯片』。
不过,从目前的测评反馈来看,这款新机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轻微发热问题。
与苹果产品相比,小米17系列价格更具优势,小屏设计也受到不少用户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配备了名为“贝壳”的创新配件,不仅可实现充电、蓝牙连接功能,还带有实体按键,能当作游戏机使用。
此外,机身背部的小屏同样支持游戏功能,这一设计比iPhone 17背部凸起的玻璃更具可玩性,尽管成本有所增加,但售价依旧低于苹果,这一点值得肯定。
然而,近年来小米“过度营销”的趋势逐渐显现,市场舆论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
事实上,营销一直是小米的核心策略之一,从品牌创立初期,“情怀”便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标签,早期米粉群体的形成也与这一营销策略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小米产品本身品质尚可,以笔者自身为例,家中使用了多款小米产品,虽有部分出现故障,但售后响应极为迅速。
此前,家中的小米饮水机曾两次出现问题,售后均直接更换新机,整个过程高效顺畅,并未过多推诿,保修服务令人满意。
在同价位产品中,小米的质量优势较为明显,对于电子产品认知有限的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无疑是稳妥之举。
既有品牌保障,价格又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对比筛选。
这种消费逻辑类似选择麦当劳、肯德基,进入门店无需过多犹豫,产品品质与价格都在可预期范围内。
小米的产品生态同样丰富,从手表、剃须刀🪒、洗牙器等个人护理产品,到路由器、摄像头等智能家居设备,再到笔记本📓电脑💻️、鼠标、键盘乃至电饭锅,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明确的是,小米多数产品采用代工模式,但其合作的代工厂资质相对可靠。
小米『工程师』凭借专业经验参与产品设计,部分外观设计虽有向苹果“致敬”的成分,但整体质量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小米产品基本可以覆盖其需求,成为市场中的重要选择。
不过,小米的营销宣传也存在争议点。
以小米17 Pro的“逆光之王”宣传为例,广告右下角标注“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的小字,却因放置在阴影处极易被忽视。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此前“超强钢”仅指代材质项目名称,续航数据标注明确但配图仅为广告示意。
与实际续航无对应关系,“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是品牌目标,“零百加速2.98秒”的表述也未包含起步时间。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甚至提及刘强东与董明珠对小米的评价。
尽管这些宣传经法务审核未触碰法律红线,但确实存在“擦边”嫌疑,难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实则是『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即便如小米这样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稳居前三或前五(全球市场第一为三星)的头部品牌。
也需通过此类营销手段争夺市场关注。
从业绩来看,小米第二季度营收与产品交付量均创新高,企业发展有着坚实支撑,这一点在讨论其投资价值时值得关注。
除了手机业务,小米汽车的发展同样牵动着市场神经。
近期,小米汽车SU7因辅助驾驶系统安全隐患,召回11.69万辆标准版车型,此前的1月,还曾因泊车辅助缺陷召回3.09万辆SU7。
频繁的召回事件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引发部分车主不满,对品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
不少自媒体将此事过度解读,引发消费者恐慌,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OTA召回”与传统燃油车召回存在本质区别。
OTA召回无需车主前往4S店更换零件,只需通过车辆联网下载更新包,点击确认即可完成系统升级。
此次SU7召回,便是针对自动驾驶中跟车变道逻辑的优化。
此前车辆跟在大车后变道时,避让距离设置较短,升级后将安全阈值提高,延长变道确认时间,从技术层面完善安全保障。
特斯拉此前也多次进行OTA召回,这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常见的技术优化手段,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
对于小米投资者而言,尽管短期内品牌面临舆论压力。
但小米在全球市场的扩张速度符合预期,部分区域甚至超出预期,且业绩表现稳健,无需因单次召回事件盲目调整投资策略。
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的表现可圈可点。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
2025年,小米做出两项重大决策,3月官宣造车,首期投资100亿元,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雷军将这视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同年重启搁置多年的造芯计划,与造车一同成为“押上前十年家底”的战略任务。
小米的造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14年,小米便通过松果电子启动『芯片』研发,成功推出澎湃S1『芯片』后,因战略考量暂时搁置手机SoC『芯片』项目。
复盘后,团队明确“自主研发手机SoC『芯片』需瞄准高端市场,并与手机业务深度协同”的方向。
2025年重启造芯计划后,上百亿元的投入引发内部争议,不少人担忧会拖累公司发展,但雷军始终坚定推进。
历经三年攻坚,2024年5月22日,玄戒O1『芯片』首次回片,当晚相关系统成功点亮,次日实现全模块调通,一年后随新款手机与平板正式推向市场。
造车之路则更为跌宕。2025年12月,小米SU7 Ultra项目立项,目标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顶级纯电性能车。
2022年春节后,为确保首款量产车型SU7的研发成功,团队连续召开21天会议,最终决定暂停SU7 Ultra项目。
直至当年5月SU7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SU7 Ultra才重新启动研发。
更具挑战性的是YU7的诞生,2022年夏天,SU7研发进入关键期,这款纯电轿车当时并不被市场看好。
除特斯拉外,尚无纯电轿车实现畅销,雷军将YU7定为“最后的底牌”,若SU7失败,YU7需承担起扭转局势的重任。
面对行业竞争与自身困境,雷军在2025年9月25日晚7时的第六次年度演讲中,展现出难得的行业格局。
此次演讲主题为“改变”,除发布小米17系列旗舰新品外,还分享了小米玄戒『芯片』与小米汽车背后的坎坷历程,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演讲中,雷军多次表达对友商的认可。
他坦言,在YU7研发过程中,以理想和特斯拉为参照,称赞理想L9的家庭SUV定位“非常成功”,对特斯拉Model Y更是不吝赞美。
拆解团队不仅研究了Model Y的三电系统布局、车身焊接工艺,还细致分析内饰按键的人机交互逻辑,甚至在借鉴材料配比思路的基础上,使SU7电池能量密度比Model Y高出12%。
尽管Model Y 2025款后轮驱动版售价26.35万元,与小米车型形成直接竞争,但雷军仍真诚建议,若不选YU7,可考虑Model Y,同时提及即将发布的理想i6供消费者选择。
这种坦诚与谦逊并非个例。
此前,小米曾以公开信形式向比亚迪、华为、蔚小理等国产『新能源』品牌致敬,感谢先行者的付出,表态愿并肩对抗海外品牌。
小鹏汽车与比亚迪第一时间回应,期待小米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打破了“国产行业窝里斗”的刻板印象,彰显出中国车企的团结底色。
从2025年押注造车与造芯,到直面事故与召回的舆论风暴,再到坦诚借鉴对手、致敬同行,小米的“改变”之路布满荆棘。
但正如雷军所说:“从迷茫到蜕变,有时只隔一层窗户纸。”这份在困境中坚守的韧性,与在竞争中保持的坦诚格局,或许正是小米能够在质疑中持续前行的核心密码。
对于持有小米股票的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股价上涨不会一帆风顺,总会伴随低谷与波峰,价格始终围绕价值震荡。
当一家企业的业绩与未来成长预期清晰可见时,应坚定持有,甚至可将每一次业绩危机视为增持机会,以获取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