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官网悄悄下架iPhone 16 Pro Max那天,我正对着手机店老板朋友圈里的“清仓大甩卖”截图犹豫。
结果隔天再刷新,同款机型的价格直接涨了三百,老板还配文:“手慢无,这波是苹果给的惊喜”。
谁能想到,一款本该随着新品发布而“过气”的手机,居然靠下架完成了逆袭,活成了数码圈的“逆生长网红”。
这事得从iPhone 17系列的发布会说起。
按照往年惯例,苹果新品亮相,旧款 Pro 机型就得为新机让位,这操作雷打不动。就像超市新口味酸奶上架,老款得挪到促销区 “买一送一”。可今年 iPhone 16 Pro Max 不走寻常路,官网刚下架,第三方平台价格便一路飙升。256GB 版从 8 月底的 8750 元不断上涨,某东自营店的沙漠金版本甚至涨到 9599 元,几乎和首发价持平,这行情着实让人意外。
我那刚换了iPhone 17 Pro Max的朋友小张,看着自己去年618花7799元买的16 Pro Max,现在二手价都能卖6500元,差点当场把新机摔在桌上。“合着我用了一年还倒赚?早知道等下架了再卖啊!”他点开苹果官网的回收页面,发现带Apple Care+的256GB版才给5300元,转头刷到线下门店的回收价,瞬间觉得官网像个“抠门亲戚”。这种价格差简直离谱,就像同样的包子,便利店卖三块,隔壁早餐铺卖五块还排队。
线下市场的热闹更是超乎想象。我家楼下的手机维修店老板老李,最近天天在朋友圈晒回收战绩:“今日收3台16 Pro Max,成色好的直接加价收!”以前他见了问旧手机价格的顾客都懒得抬头,现在主动拉着人唠:“这机型现在比茅台还保值,你看这钛金属边框,比17那铝合金的质感好多了,抗摔还不掉漆”。有天我路过他店门口,看见三个年轻人围着柜台抢一台99新的512GB版,最终以7100元成交,比上周贵了整整400元。
二手平台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转转上的iPhone 16 Pro Max搜索量环比涨了150%,交易量跟着涨了90%,明明挂出来的机器变多了,价格却没降反升。这场景像极了小区门口的网红小吃摊,越是排队长,越有人愿意等,哪怕老板涨价一块钱也没人抱怨。有网友总结得精辟:“以前买手机看配置,现在买16 Pro Max看运气,能抢到就算赢”。
在这波涨价潮中,最淡定的要数 “等等党” 了。数码圈老玩家老王就是典型,早在 iPhone 17 发布前,他就开始关注价格。别人争抢首发时,他在一旁看热闹,等官网下架那天,直接买了全新的 16 Pro Max。他觉得新机刚出有很多未知问题,“万一掉漆或者散热出问题咋办?” 他指着手机钛金属边框称,这材质经市场验证,比 17 的铝合金靠谱。很多消费者都有这种心态,就像买衣服,更愿意选经典款,而不碰刚上架的 “试验款”。
苹果客服对此的回应倒是云淡风轻,一句“常规操作”就把这事带过。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全是商业套路。Pro系列是苹果的“利润担当”,要是新旧机型同时卖,大家肯定盯着价格差选旧款,新机销量就得打水漂。下架旧款既能避免竞争,又能造个稀缺性,让剩下的库存卖个好价钱。这招玩得确实高明,就像奶茶店故意说“最后一杯”,其实就是为了让人赶紧掏钱。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抖音』上有个博主吐槽:“16 Pro Max 256G卖9599,就比17 Pro Max便宜500块,这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吗?”下面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说“钛金属值这个价”,有人骂“苹果这是玩饥饿营销”。更有意思的是,有商家趁机炒作,把“停产稀缺”四个字贴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仿佛卖的不是手机,是限量版艺术品。
这波逆势上涨还带火了一个新职业——“16 Pro Max倒爷”。我的大学同学小王,上周从老家收了五台成色不错的二手机,转手卖给深圳的批发商,每台净赚300元。他给我传授经验:“得盯着那些刚换17的人,他们急着出手,价格好谈,再卖给想捡漏的实用主义者,稳赚不赔”。这操作看得我目瞪口呆,合着手机圈也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生意经。
细细想来,iPhone 16 Pro Max 爆火早有迹象。7 月时,其价格就反常上涨,128GB 版一个月涨 400 元,256GB Pro Max 也跟着涨。当时大家以为是开学季需求旺盛所致,如今才知这是苹果提前收紧库存放的 “烟雾弹”。而且 iPhone 17 Pro Max 的铝合金边框让很多人失望,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更靠谱的旧款。如此一来,市场供需失衡,iPhone 16 Pro Max 价格上涨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的手机市场简直魔幻。新品涨价,旧机更涨,二手市场比新机柜台还热闹。有网友调侃:“以前买手机是消耗品,现在16 Pro Max成了理财产品,说不定明年还能涨价”。这话虽然夸张,但从保值率来看,256GB版首发9999元,用了一年还能卖6500元,贬值不到3000元,确实比多数手机能打。
老李的门店最近挂出了新招牌:“iPhone 16 Pro Max 现货,接受预定”。我好奇问他货从哪来,他神秘一笑说:“都是之前囤的,当时没人要,现在成香饽饽啦。” 这让我联想到老家的老陈醋,越放越值钱,没想到手机也如此。小张天天刷二手平台,打算把手里的 17 Pro Max 卖了,再买 16 Pro Max。他说:“这么操作,说不定能赚点零花钱。”
苹果大概也没料到,一次常规的下架操作,居然把旧款捧上了神坛。这背后既有营销策略的助推,也藏着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与其为不确定的新品买单,不如选经过验证的经典款。或许未来的数码圈会流行新法则:买手机别盯首发,盯下架,说不定下架那天才是最佳入手时机。
现在再路过手机店,看着柜台里标价9599元的iPhone 16 Pro Max,我终于明白:有些手机的价值,不是新品发布会能定义的,反而会在“下架”的加持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毕竟在数码圈,靠谱永远比新鲜更值钱,这大概就是16 Pro Max逆袭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