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设备迈向高性能、小型化的进程中,散热设计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作为散热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填充在发热『芯片』与散热器之间的导热界面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散热成效。在众多选择中,石墨烯导热垫片曾因其高导热特性备受关注,而如今,低热阻相变导热片正以其卓越的综合性能成为『工程师』的新宠。本文将深入对比,阐明两者优势与劣势。
一、 工作原理的本质差异
石墨烯导热垫片是一种以碳纤维基材为核心导热填料的固态垫片。石墨本身拥有极高的面内(X-Y平面)导热系数,擅长将热量从热点快速沿X-Y横向扩散。而采用微小碳纤维通过定向(Z竖/垂直面)均匀排列的方式与液态硅橡胶复合在一起,再垂直剖片成所需的厚度以充分利用其定向排列所带来的垂直高导热系数填充在热界面之间,这就成为了近几年来一些制造商推出的碳纤维导热垫(个别厂商也称之为石墨烯导热垫片)。
低热阻相变导热材料则代表了一种“智能”的解决方案。它在室温下是便于操作和安装的固态薄片。当设备启动,工作温度达接近其相变温度点(通常为45-50℃)时,材料会开始变软并逐步发生相变,此时材料内部分子运动使得其可以100%地填充所有热界面的微小空隙,将空气(热的不良导体)彻底排出。随后,它会形成一层超薄、完整且紧密贴合的高强度导热层。
二、 决胜关键:为何相变导热材料能提供更低的整体热阻?
理论上的高导热系数并不等同于实际应用中的低热阻。在真实工况下,相变导热材料的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
1. 颠覆性的界面填充能力【热阻低才是王道】
这是相变导热片最核心的优势。其液相流动特性确保了它能像“定制”一样完美贴合任何粗糙表面,实现分子级别的紧密接触,以HW-PCM85相变导热材料为例,标称导热系数为8.5W/m-k,在50psi的压强单位下其热阻低达0.04℃·cm²/W。相比之下,石墨烯导热垫片始终是固态,在压力不足或表面不平时,依然会残留大部分的空气间隙,导致接触热阻急剧增加。因此,尽管石墨烯导热垫片(碳纤维导热垫片)导热系数可能达到了很高,但是其构成的整个散热通路的总热阻却要远高于相变导热片,而且它们的实测热阻抗数据也非常一般。笔者对比了多家制造商展示的数据,发现几乎全部石墨烯导热垫片的厂家标称导热系数都是从15~45W/m-k, 但是在50psi压强单位下的1mm样品热阻抗却在(1.8~0.45℃·cm²/W之间 ),最高的一个国产某品牌其石墨烯导热垫片导热系数标称值高达130W/m-k,50psi压强单位下的热阻抗却仅为0.05℃·cm²/W(样品厚度未知,如下截图)。【因为早期很多北美品牌热阻普遍采用 ℃-in²/W作为单位,用它乘以6.45就得到了 ℃·cm²/W 为单位的热阻值】。
某品牌展示的石墨烯导热垫片导热系数高达130W/m-k,50psi压强单位下的热阻抗为0.05℃·cm²/W
2. 持久稳定的长期性能
石墨烯导热垫片在长期的热循环和机械振动下,可能因应力疲劳而出现老化、龟裂或与界面分离,导致导热性能逐步衰退。而相变导热片在完成初次相变后,形成的导热层性能极其稳定,具备优异的抗干涸和抗泵出能力,能为CPU、GPU、AI『芯片』等高价值元器件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可靠保障。
3. 应对超薄设计趋势的卓越能力
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轻薄,散热空间被极致压缩。石墨烯导热垫片在厚度极薄时,其硬度带来的贴合问题会更加凸显。而相变导热片可以做得非常薄(如0.1mm甚至更薄),并在相变后形成均匀无隙的导热层,在超薄空间内依然能发挥出优异的导热性能,这是固态垫片难以比拟的。
三、 应用场景:传统与创新的分野
*石墨烯导热垫片:在一些对成本不敏感、散热压力不大、且界面平整度较高的场景中,仍有其应用空间。
*低热阻相变导热片:已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首选。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CPU/GPU,到5G基站『芯片』、人工智能加速卡,再到『新能源』汽车的电驱控制系统,在这些对散热效率和长期稳定性有严苛要求的地方,相变导热片 都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秘密武器”。
结论
总而言之,石墨烯导热垫片是一项重要的导热材料技术,但其固态的物理形态限制了其在高端、精密场景下的性能发挥。而低热阻相变导热片通过其独特的相变机理,实现了从“物理贴合”到“分子级浸润”的跨越,从根本上降低了界面热阻,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长期可靠性。
在散热技术追求极致效率的今天,选择低热阻相变导热材料已不仅仅是选择一种材料,更是选择了一种更先进、更可靠、面向未来的散热解决方案。它正以其确凿的性能优势,逐步成为热界面材料的新一代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