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不洁饮食或水源传播。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和补液的方法。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以及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痢疾的病因分为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两类。细菌性痢疾常见的病原体是志贺菌,而寄生虫性痢疾则主要由阿米巴原虫引起。感染途径通常是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接触感染者粪便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季节,痢疾更容易暴发。
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常带血或黏液)、发热以及里急后重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可能更重,应及时就医。
治疗细菌性痢疾常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疗程通常为5-7天。寄生虫性痢疾则需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或替硝唑。同时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症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重症患者则需要静脉补液。
预防痢疾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饭前便后要洗手,饮用煮沸的水,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尤其是海鲜和凉拌菜。在外就餐时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路边摊。
痢疾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腹泻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可适量食用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营养均衡。
虽然痢疾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但通过及时治疗和有效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危害。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在疾病高发季节更需提高警惕。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