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晨宇』面对“刀马旦”三个字流露出迷茫神情时,这远非一人一时的窘境——而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汹涌传播浪潮里,那一声被模糊了声响的呼喊。
这次小小的认知隔阂,撕开了传统戏曲与大众之间一道隐形的屏障。严格说来,戏曲术语原本就自有一套精密的体系,“刀马旦”三个字,凝练地概括一种兼具武艺与身份的女子角色要求:武打功夫必须过硬,铠甲披挂峭拔威风,面容英气勃勃却又并非粗蛮,身份还要足够高贵。若未曾真正踏入过那方舞台,或未经人耐心点透,即使如『华晨宇』这般公众人物,也可能一时难以准确抓住其中神韵。深究这层隔膜,本质是戏曲本身那古老语言体系与当下大众传播逻辑之间的严重断裂。戏曲行当划分严密细致,旦角之内,就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刀马旦等门类。这些术语本该是艺术智慧的结晶,却在时代洪流中反而成了外界理解的障碍。
指责年轻人“不懂”,显然并非解决之道。真正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曾努力让传统艺术“开口”,用时代的语言讲述自己?
故宫博物院是先行者之一。他们将那些深锁于库房中沉寂的文物珍宝,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网红萌宠”:威风的皇帝摆出可爱姿态,严整的宫廷侍卫也带上了轻松笑意。老故事被注入新生命,遥远的文化符号瞬间变得亲近可感。新媒体的巨大能量也被一些先锋戏曲院团捕捉到。年轻演员抖着水袖出场,却在直播中展示练功的汗水淋漓、甚至分享戏妆细节里的巧思;经典唱段经过精心剪辑,配以当代节奏与精准字幕,在短视频平台上焕发出惊人热度——原来传统艺术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能吸引年轻灵魂的共鸣。
传统艺术若要在喧嚣当下站稳根基,就必须放下身段,主动学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首要任务是将古老术语转化为当代人听得懂、能共鸣的鲜活语言。与其说“刀马旦”,不妨这样解释:“武艺高强、威风凛凛的巾帼将军形象”。化专业为通俗,变疏冷为亲切,让古老的文化密码在当下人群中得以顺畅解读。内容呈现方式同样需要革命性更新。戏曲院团应当主动拥抱新媒体阵地,通过直播展现幕后艰辛与艺术魅力,借助短视频塑造角色融入当下语境的趣味形象。传统舞台艺术不是固守城堡,而是主动出击,在时代的广场上架设自己的舞台。
当『华晨宇』眼中掠过一丝对“刀马旦”的陌生时,这道微澜,实则是时代向传统文化发出的一次邀请函——邀请它们放下千年的矜持,开口学习当代言语。
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固守术语的森严壁垒。当故宫文物学会“卖萌”,当昆曲水袖在直播中翻飞——真正的不朽,是找到最契合时代的表达方式,让千年的光华穿透时间尘埃,照亮当下的心灵。
当传统学会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刀马旦的翎羽自会在千万『直播间』重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