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这位被称为“两弹一星功勋”的核物理学家,把自己最好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他既是冷静的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工作,甚至把医院当作办公室,直到离世都念念不忘那份使命。
邓稼先生于1924年6月,家乡是安徽白麟坂。童年随家人迁到北平,少年时正值国家动荡。1937年北平被日军占领时,十四岁的他曾在被迫参加的游行中把日本小旗扯碎踩在脚下,这一举动迫使父亲想办法把他送到远地求学,最后经香港和越南到昆明,后来在四川完成中学学业并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联大当时汇集了清华、北大、南开的师资,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学府之一,邓稼先在这里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与同学,其中与日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杨振宁结下了深厚友谊。
1946年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回到北平在北大任教。1948年他赴美深造,在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1950年不到二十七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被称作“娃娃博士”。然而,拿到学位后他并没有留在国外继续优渥的学术道路,而是与一百多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回国,把知识和热忱带回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建设奉献青春。
回国后,邓稼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参与建设早期的核物理研究团队。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和王淦昌、彭桓武、于敏等科学家共同开展理论研究,逐步为我国核武器研发奠定理论基础。1958年,他被调入原子弹研制工作组,承担起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重任。那时苏联曾答应援助,但后来撤回专家和关键模型,国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攻关,困难可想而知。
面对设备匮乏、人员短缺、资料有限的艰苦条件,邓稼先和团队靠着手工计算和刻苦攻关,仅用三年时间就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问题,描绘出导向成功试验的技术方案。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是签字确认设计方案的核心人物之一;之后,他又与同事们在短短32个月内完成了氢弹的理论攻关,并成功开展了氢弹试验,其速度和效率在国际上都极为罕见。
科研的保密性和高风险性,让邓稼先长期生活在与家人分离、不能公开发表成果的状态。他的妻子许鹿希直到1986年才在报纸📰上看到“两弹元勋”的报道,才知道丈夫多年在做的事。长期的试验工作也带来了高强度的辐射☢️暴露,邓稼先多次参与现场采样、亲赴事故处理现场,身体因此饱受摧残。一次试验中,氢弹炸弹掉落偏离落点,必须有人亲自进现场排查,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全亲赴现场,这是他对工作负责、为团队担当的真实写照;但事故后他的辐射☢️伤害明显加重,身体迅速衰老。
尽管健康每况愈下,邓稼先从未放弃科研。1980年一次重要试验出现紧急情况,他在成功排除问题后突然昏迷,经过一夜抢救才苏醒;1984年底,身体已非常虚弱的他仍然亲自指挥了罗布泊的一次重要核试验,取得关键突破。病痛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更坚定了他为国家把关的责任感。
1985年,体检发现恶性『肿瘤』,邓稼先在病床上仍然心系国家大事。他忍受化疗的痛苦,一边治疗一边继续阅读国内外资料,和同事反复推敲一份关乎未来十年核武器试验与发展战略的建议书。那份建议书后来被证明对我国核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在做大手术前还坚持修改完善内容。临终前,他说过“我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并表示如果有来生,他仍会选择中国、选择为核事业奋斗,这句话道出了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邓稼先晚年病痛缠身,体内出血难止,1986年与好友杨振宁合影时,嘴角仍残留血迹。1986年7月,他去世,享年仅62岁。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在我国45次核试验的历史中,邓稼先参与了32次,有15次亲临现场指挥;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计算、讨论、现场冒险与沉默奉献。
邓稼先的一生既有传奇也有牺牲。他不以名利为念,把青春和健康献给了国家的防卫与科研。他对核能和平利用也有浓厚兴趣,曾设想用原子能促进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虽然他未能完成所有学术遗愿,但他留下的理论成果和那份为国担当的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对后人来说,邓稼先不仅是“两弹元勋”,更是一个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的科学家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