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经济地域格局的一件大事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今年12月18日,海南岛将正式封关。封关意味着海南在货物、资金和人流政策等方面将从中国其他省份独立出来,实施更为自由的经济管制制度。例如,货物从国外进入海南全免关税,从海南再进入中国内地则需像进口一样交税,这将使海南本地消费更加便宜;离岸资金流动更自由,外资在海南设立企业也更自由。
可以说,海南将被打造成中国境内的境外,这是中国最彻底的一次制度性开放实验。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有一个时间轴:2018年首次提出建设海南自贸港,202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方案,2023年封关的硬件条件基本完成,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运作。
封关后,海南将面对两个市场:外部的国际市场和内部的国内市场。这两个市场体系截然不同,一系列政策将在封关之后开始执行。封关后,海南将变成离岸市场。全岛执行征税目录管理制,在目录之外的免征进口关税,但货物由海南进入内地则按进口货物征税。此外,封关后将实施大范围适用的免签入境政策,出入境通关极为便利,并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推动自贸港与境外资金自由流动。
自贸港法规定,海南将执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策略。“一线”指海南和全世界的连通,“一线放开”即与世界的连通更加顺畅;“二线”指与国内的连通,“二线管住”意味着海南与国内的连通是有管理的连通。在出入境自由化、金融流通自由化之后,海南可能实现资产自由化,取消常见的限售限贷限售政策,按照国际通用模式制定自己的资产交易规则。海南或许是下一个楼市可以自由交易的地区。
现阶段,中国急需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窗口来测试跨境贸易、税收、资本流动、数字人民币等新机制,而海南正是这个试验田。要真正理解海南的重要性,需要将其与2017年的雄安新区对比。雄安的关键词是深化改革,海南的关键词是全面开放。雄安的任务是打造社会主义的理想样板,未来在全国推广;海南的任务则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规则引进海外资本,让中国更深度融入全球体系。
回顾历史,深圳特区的设立为中国蹚出了一条生路,选择深圳是因为它离北京足够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动摇国家根基。几十年后,雄安新区横空出世,选择雄安恰恰是因为它离北京近,改革更有保障。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与几十年前不同,中国已是G2之一,美国不会坐视中国继续崛起。海南的使命是按照西方标准执行更彻底的开放政策,为下一阶段的中西经济博弈探路。这种开放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海南就像战场上的侦察兵,必须冲在最前面。
海南不会成为第二个香港。香港是历史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殖民遗产和特殊地位;而海南是中国主动设计的制度型开放窗口,关键在于封关运作能否平稳落地,制度能否真正与国际接轨,以及能否在开放和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历史上,中国曾三次站上世界经济之巅:唐朝长安靠丝绸之路和开放包容,宋朝汴京靠科技发达和市场经济,清朝北京靠轻徭薄赋和人口红利。如今,中国正迎来第四次登顶的机会,多元、开放、兼容并蓄是现代中国的格局。